.你没有成功,是因为你失败的次数还不够多
触控科技创始人陈昊芝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有的人,十几年 干了很多事儿,受挫不断,但不必急,最后碰上一件事,就能 把之前的教训都用上,后来居上,大器晚成。”那些还在不断 承受失败的人,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,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, 只是因为你失败的次数还不够。
1999年起开始创业,陈昊芝或是参与、或是投资、或是创 办的公司达十几家,这些公司失败的失败,放弃的放弃,无一 成功。
直到2012年5月3日,《财富》(中文版)公布 “2012年 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”榜单,35岁的陈昊芝榜上有 名,排名第19,他终于成功了!
奋斗的青春从来都不会被浪费,所有的失败都是珍贵的财 富,没有经历过多次的失败怎么会有一朝功成。正如奇虎360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所说:“失败了 9次,然后成功1次,能不要 那9次失败而直接成功吗?除非是马后炮。”
那些成功者在某些方面总有十分相似的表达,网上流传着 一个著名的“廖容典百分比定律”。该定律说:“如果你先后见 了 10个顾客,却只在最后一个顾客手中获得了价值200元的订 单,那么,之前的9个顾客你应该如何来看待呢?”
廖容典(美国一家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)解释说:‘‘你 之所以赚了 200元是因为你见了 10个顾客,并非你见了第10 个顾客,这200元里每个顾客都让你赚了 20元,因此,前9次 的拒绝都应该微笑着去面对,因为你每被拒绝一次,都会有20 元的收入。”
从来都不会有平白无故的成功,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背后都 堆砌着无数次的失败,没有足够的失败来堆砌,即便是成功也 不会很牢靠。在永无止境的失败中静下心,不气馁,接受堆积 失败的过程,这一切都是为了稳稳地抓住成功。
曾经有一位年轻人,他大学毕业后出去找工作,先后被30 多家公司以不同的理由拒绝,找工作上的失利让他放弃了这条 道路,决定去报考警察。在当时,一位大学毕业生想考到警务 部门有很多优势,所以他很容易就进了面试,但是面试中的五 个人里他也是唯一被淘汰的。
这时他深刻地反思自己,是否过于心急,于是他决定从基 层做起来磨炼自己。他去面试杭州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, 还是被刷下来了。后来他又去面试杭州市的肯德基,来面试的 有23人,结果公布出来后,名单上仍然没有他的名字。
再后来这位年轻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网上爆出了他创业 过程中用过的五张名片,这五张名片见证了他的成长,前四张 名片都很简单,普通纸质印刷版的名片,上面的信息也很简单。 第五张名片让人眼前一亮,名片采用极具质感的透明塑料板制 成,罗列着:软银集团董事、雅虎中国董事局主席、阿里巴巴 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,这个人就是马云,那个曾经失败过无 数次的年轻人。
某种程度上,我们一直都在追求成功,但接踵而来的失 败不断地否定我们,似乎我们走在一条下坡路上,我们灰心 丧气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但我们错了,失败的路不是一条 下坡路,恰恰相反,这是一条上坡路。灰心丧气显然不是走 上坡路应该有的姿态,我们当掘作精神,将每一次的失败都 稳稳当当地踩在脚下,一步一步向着高处迈进,总有一天会 走到成功的巅峰。
公司里来了一个推销员,他是一个新入行的小伙子,人职 —"个月以来业绩不堪人目,于是私下里他找到一个老员工想讨 教一些诀窍和法门,老员工说多出去跑跑,失败得多了就好了。
小伙子以为找错了人,他认为这位老员工藏私,不肯把诀 窍告诉他,后来他又问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,他们给出的 答案惊人地相似:想要做好业绩,没有什么诀窍,多跑跑就 行了。
小伙子将信将疑,按着老员工的说法,第二个月他更加勤 奋,月末他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提升,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老员工 的话。
多出去跑跑,多失败几次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积累经验 的过程,失败的多了,便会主动去琢磨失败的原因,找到了原 因后就会去实践中印证,这样一来二往,反反复复,就琢磨出 了门道。
失败的次数越多,尝试的越多,离成功就越近,有的时候 之所以得不到成功的秘诀,就是因为在失败的次数上还有欠缺, 我们说的量变引发质变就是这样的道理。
沉下心做好失败的积累,当成功来临时我们便底气十足,
就像周星驰说的:“别人都认为你不行,你偏偏去研究,完全 陷在里面。感觉很孤独,但也很浪漫……就那么努力地研究了 6年表演。这样,一有机会来,我就不怕了。因为准备了这么 长时间,我已经打好了底。